12月9日,内蒙古日报第四版“尽责圆梦 深入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纪实”专栏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报道公司科研成果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道分为3个部分,全面展示公司积极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平台,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等,以服务自治区创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努力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内蒙古日报记者在科技处等部门的全程协助下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公司科技园区和校外科研基地,实地采访科研团队带头人、基地负责人和教师员工们,采集了实践和实验场景的图片,完成了3000多字详尽的整版报道。
以下原文转载于内蒙古日报2013年12月9日第四版 记者:丁燕
经过60年的办学积淀,永利yl23411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自治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生态安全屏障,都为永利yl23411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过去10年,永利yl23411积极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与地方和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0余项,签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4项,承担企业和地方委托的横向课题和招标课题80余项,组织完成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500余份。有10位专家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位专家被聘为自治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5位专家被评为自治区深入生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通过承担农业成果转化等项目,推广了一大批实用技术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今后,永利yl23411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服务自治区创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努力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途径,启动校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重点支持在相关旗县、企业进行推广转化或产业化的成果立项。要组建校级科技成果推广团队,着力提升科技人员的成果推广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依托科技园区和校外科研基地,积极创建具备试验、示范和孵化功能的产业化基地。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入开展涉农领域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增强学校在区域战略层面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永利yl23411科研成果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云锦凤、易津、米福贵、李金泉……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青松草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董志魁说,能数得出来的永利yl23411的好朋友太多了,值得讲述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青松草业是一家以牧草种子生产、经营、饲草料加工储备、良种畜繁育、商贸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其经营的很多业务都与永利yl23411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本人没有什么学历,这么多年来,永利yl23411就如同我的一本大字典,给我提供了太多的帮助。”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永利yl23411充分发挥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鼓励专业人才积极投身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重点围绕畜牧业、草原生态、林业、牧区水利、乳制品开发、畜牧业机械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组织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永利yl23411专家团队的足迹…
(一)节水技术让咱农民开了眼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补隆淖办事处坝楞村,村主任曹子文赞叹道:“膜下滴灌、激光平地还有水肥耦合技术都让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开了眼。”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粮油作物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项目在坝楞村设有万亩示范区,其中200多亩的研究基地和2000亩核心示范区,项目的主持单位是永利yl23411,主持人是永利yl23411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史海滨。
苗庆丰是史海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他说:“每年的3月份一直到10月份,我们很多研究生大多时间都住在这里。在试验田里的一举一动,农民们都很关注,像史教授直接负责的水肥耦合项目农民的认可度就很高。很多人都已经认可了水不是浇得越多越好,肥也不是上得越多越好,二者有一个最好的配比。否则既浪费成本,又造成了农田污染。”苗庆丰说。
(二)河套灌区玉米高产推广的功臣
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及髙聚林教授,推广研究员张永清说:“他可是我们河套灌区玉米高产推广的功臣。”
2008年,时任巴彦淖尔市农业推广站站长的张永清引进了髙聚林组装集成的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方捆在一起,好技术一下子就提高了生产力。如今,凡是利用这个技术的地区,每亩增产200多公斤玉米,一般都达到了一千公斤左右。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张永清说,如今在巴彦淖尔,玉米已经成了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高教授工作特别认真,每次来到我们这都直接下田地,和农民打成了一片,大家都说高教授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说。
(三)致力于矿山沉陷区的复垦
贺晓是内蒙古农业老员工态环境学院植物学教研室的教授,10多年来,为实现矿区复垦的绿色梦想,她和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几乎走遍了晋陕蒙边界的主要大型矿区。“近几年,在当地企业的全力推动下,那里的植被恢复得很好。文冠果、沙棘、山桃、山杏、柄扁桃等7、8种经济树种已经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经济收益。”贺晓笑着说。
2000年,应一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邀请,贺晓开始了对晋陕蒙边界大型矿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适宜树种的配置和造林技术的研发,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2005年起,研究团队又开始着手对采煤沉陷区内植物的破坏进行摸底研究,一方面搞清楚煤炭开发对植被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开始优良树种选择和培育的研究工作。2009 年,贺晓参与完成的《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不一般的蔬菜大棚
在呼和浩特市大有公司光伏农村牧业教育示范基地的蔬菜大棚里,农学院教授崔世茂介绍说:“光伏和农业相结合,这样的组合真是不错。温室上面太阳能用于发电,还能给园区遮风。温室大棚里应用的排气扇和滴灌效果也不错,二期工程的51栋温室蔬菜大棚还可以这样做。”
基地负责人田宝利说:“我们公司原来是做太阳能发电的,对农业一点也不懂。经朋友介绍,2010年我结识了对园艺果蔬种植十分精通的崔教授。3年来,崔教授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从低碳环保大棚的设计,到果蔬种植的技术指导,崔教授都亲力亲为。有不少来参观的人都说,这里的蔬菜大棚可真不一般。”
(五)为了茫茫沙海中的一抹绿
在永利yl23411,有一支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研究能力达到国内沙漠化防治研究领域前沿水平的研究队伍。这支由26名成员组成的防沙治沙科研创新团队,其科研成果“可降解纤维PLA沙障技术”和“臭柏生态学特性究及造林示范推广”在业内有着响当当的名号。
“可降解纤维PLA沙障技术”具有环保、易于操作等优点,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建成了5个不同规模的示范推广基地。项目负责人高永说:“沙漠治理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可为了沙漠中的那一抹抹绿色,我们不怕吃苦。”
“臭柏生态学特性研究及造林示范推广”项目,创建了臭柏种群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播种和插条苗木扩繁技术体系,使无灌溉自然雨季臭柏造林成活率从几乎为零提高到80%以上,已在毛乌素沙地等地完成示范推广,生长良好、生态效益显著。同时,项目提出了共水蒸馏提取臭柏精油的工艺及参数,对臭柏的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六)原始森林里的观察员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位于根河林业局原始森林里,1991年由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站,2005年入选科技部国家级生态站。它既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网络成员(CFERN),也是国家生态系统网络成员(CNERN),1998年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研究站是我国在寒温带针叶林最早设立的长期定位观测的野外台站,建设单位为永利yl23411。
研究站站长、永利yl23411林学院教授张秋良说:“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陆续承担了国家、省部及地方科研项目80余项,在观测、科研的同时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与教学骨干。目前生态站又承担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林下经济研究开发的责任。”
(七)这里的树木长势喜人
“快看,这些油松长得多好!才10几年的树比山坡上那些30年的长得还好,这就是采用林木菌根菌剂的成果。”作为菌根菌剂研究的参与者,内蒙古农业老员工命科学学院的姚庆智博士和呼和浩特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马荣华激动地说。
姚庆智介绍说:“菌根真菌是一种真菌,它能够帮助植物来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吸收更多的营养,可使苗木生长量提高1到2倍,造林成活率提高20%以上。”据他介绍,2000年到2002年,永利yl23411林木菌根菌剂产业化应用技术推广造林面积37.2万亩,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2400万元。这项成果还于2004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屡建奇功的“绒山羊研究团队”
2012年2月份的一天,赤峰市农牧业局的有关负责人一行4人来到永利yl23411,敬献了“永利yl23411在昭乌达肉羊培育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锦旗。多年来,李金泉教授带领的“绒山羊研究团队”始终致力于自治区家畜遗传育种与改良工作,在自治区草原家畜品种乌珠穆沁羊、苏尼特肉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三河牛选育和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在内蒙古、山西、辽宁、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区相关种畜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育种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李金泉说:“绒山羊选育工作在今后还有一个很长的道路,科研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应始终把科技创新,特别是应用现代遗传育种方法和生物高新技术,摆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中,使我区乃至我国绒山羊业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九)助力乳制品生产牧户和企业
2001年至今,以张和平教授为首的永利yl23411乳品生物技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致力于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建设及发酵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从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地区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1196份,分离鉴定出8个属65个种或亚种共4788株乳酸菌,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同时完成了保藏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工作。乳酸菌菌种资源库的建立不仅保护了自然发酵制品中的宝贵的乳酸菌资源,同时为乳酸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型功能性发酵乳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为团队的成员,陈永福透露,2013年团队又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的一个项目——面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农牧户和牧场,对其制作奶制品的传统工艺进行改良,使更加规范并能解放生产力。“前些日子,张和平教授专程赶赴锡林郭勒盟的2个旗县,下一步要开展一些酸马奶的研究工作。”他说。
云锦凤:产学研完美结合成就碧草无边(专访)
11月初,走进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土默特左旗分公司的田地里,绿油油的蒙农杂种冰草让人顿时忘记了此时此刻正处于北国的冬季。“看,这么冷的天,别的草都已经枯黄了,就只有咱们的冰草还绿着。”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永利yl23411草业科学专业教授云锦凤指着面前的冰草种植基地,饱含深情地说。
据基地负责人贺祥介绍,2012年内蒙古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土默特左旗建起了蒙草生产基地,其中有3个品种是与永利yl23411云锦凤老师合作的。“这些草最大的特点是抗寒抗旱。今年我们的146亩的蒙农杂种冰草产了1.3万斤的草籽,97亩的新麦草也产了3000多斤的草籽。这些草籽我们将全部上交总公司,用于公司在区内外的草原生态恢复各大项目。我们这些草种是来自云老师的科研成果,在种植的过程中,云老师也特别精心。我们基地的很多工作人员原来都没有种过草,对这个可以说是一点也不懂,垄要多宽、多深、要怎么播种,云老师都手把手地给大家作指导。”贺祥说。
几十年如一日,云锦凤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身处国际草业科学研究的前沿,先后培育出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草原1、2、3号杂花苜蓿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新品种,并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登记。“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就拿我们的蒙农杂种冰草和草原3号杂花苜蓿两个新品种来说,之所以近些年推广得特别好,就是因为它们有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的大局。”云锦凤说。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青松草业负责人董志魁与云锦凤有着30多年的交情。“从草原2号杂花苜蓿到草原3号杂花苜蓿,我们作为永利yl23411的产学研基地,一直与云老师合作得特别好。苜蓿是草中之王,自治区发展畜牧业和生产乳制品离不开苜蓿。作为草籽生产企业,我们的任务是繁殖出更多的优质牧草种子提供给种草户。草原3号杂花苜蓿抗寒抗旱而且种子不退化,特别受种草户的欢迎。”董志魁说。
据统计,近年来云锦凤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已在我区不同生态区建起了10余个牧草品种研发、良种育繁和产业化生产科研示范基地,构建了自治区草品种“育种一良繁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了自治区草品种产业化格局。这些牧草新品种广泛应用于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地改良和生态建设项目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12年,云锦凤荣获201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祁生旺: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专访)
“祁老师,你可来了!快看看我这头奶牛是咋啦?产犊7、8天后一直站不起来!我这头牛是高产牛,千万别有啥闪失啊!”在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的豪德牧场,牧户许高拉着祁生旺的手焦急地问。“别着急,听昨天晚上电话里你向我的描述,很可能是患上了产后瘫痪。”祁生旺说。经过几分钟的诊治,祁生旺开出了处方:“它属于产后营养不良,不是什么大问题。按照我给的剂量再给输上点钙和磷,2、3天就能站起来。”
对于永利yl23411兽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副教授祁生旺来说,类似的场景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1984年,从当时的内蒙古农牧学院(永利yl23411的前身)毕业留校后,祁生旺便开始了“与奶牛有关的日子”。30多年来,他的脚步遍布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锡林郭勒等盟市以及黑龙江、四川、江苏省等省市的大部分奶牛养殖基地,为无数的奶牛养殖户和企业解决了奶牛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每年,他有150天到180天工作在基层。2011年,他获得了 “全区深入生产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荣誉称号。
内蒙古奈伦大黑河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志提起祁生旺,敬佩地竖起了大拇指:“人好!技术权威!”田志讲述了一件至今令他记忆犹新的事儿:“一个冬天的晚上,一头万公斤奶牛由于胎水过多,发生了难产,可千万不能发生意外。”紧急之下,田志再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师兄祁生旺。“大家从晚上八点一直忙乎到第二天上午,真是考验人的技术和体力。祁老师采用的截胎术,成功保住了奶牛!”田志说。
如今,祁生旺在学校承担着2个本科班和部分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员工们发现在祁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离生产一线最近的例子。祁生旺说:“作为大学教授就应该经常走出去,在实践中传播、检验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接受新的事物,这样更能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祁生旺自主研发的5种治疗奶牛的中药制剂就是来源于他在基层的实践。“经常到基层,我就发现奶牛胎衣不下的问题十分严重,有的村奶牛发病率达到20%到30%。当时的办法主要是做手术剥离,可由于一些兽医的技术不够娴熟,很容易伤到奶牛的子宫,造成奶牛大出血死亡的事故频发,给农牧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经过1年的试验,我研制出了专门针对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药制剂,治愈率达到70%到80%。药品上市了,很受牧户的欢迎。”
30年来,祁生旺一直坚持着教学任务雷打不动的原则,每次出差也都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实在走不开就通过电话给牧户一些建议。“除了上课,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奶牛生病,对于牧户来说可是天大的事儿。”他说。
|
|
云锦凤教授(中)在蒙农杂种冰草种植基地。
|
|
|
|
张和平教授(右)指导研究生。
|
|
|
|
李金泉教授(左二)在实验室做实验。
|
|
|
|
史海斌教授(中)在研究基地做指导。
|
|
|
|
祁生旺教授为奶牛冶病。
|